第259章 张仪的结局及秩事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在秦国的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张仪。这些大臣们或是对张仪权倾朝野感到不满,或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纷纷上书秦武王,历数张仪的不是。与此同时,齐国又派人来责备张仪。齐湣王认为张仪在背后搞鬼,破坏了齐国的利益。此时的张仪,犹如惊弓之鸟,深感自身的处境危机四伏,害怕被秦武王处死。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仪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趁机对秦武王献上了一策。他恭敬地对秦武王说道:“为秦国国家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我听闻齐王对我恨之入骨,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动军队讨伐它。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到时候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双方都陷入战斗的泥沼,谁都没法回师离开。而大王您就可以利用这个间隙,出其不意地攻打韩国,打进三川之地。军队开出函谷关后,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孤立无援,一定会献出祭器,以图自保。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如此一来,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

  秦武王听了张仪这番话,仔细斟酌后,认为他的计策有一定的可行性。为了实现这个计策,秦武王决定送张仪到魏国。他精心准备了三十辆兵车,护送张仪前往魏国。

  当齐湣王得知张仪到了魏国,果然如张仪所预料的一样,立刻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襄王得知齐军来犯,惊恐万分。在这危急时刻,张仪镇定自若,他安抚魏襄王道:“大王不要担忧,我有办法让齐国罢兵。”于是,张仪派遣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然后再借用楚国的使臣前往齐国。

  楚国使臣见到齐湣王后,说道:“大王特别憎恨张仪;虽然如此,可是大王让张仪在秦国有所依托,也做得够周到了啊!”

  齐湣王听后,心中疑惑,质问道:“我憎恨张仪,张仪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让张仪有所依托呢?”

  使臣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这就是大王让张仪有所依托呀。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齐国特别憎恨我,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派出军队攻打哪个国家。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秦王认为他说的对,所以准备了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去了魏国。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岂不是让秦国在内部疲惫困乏的情况下,对外攻打一个与自己暂时建立邦交的国家,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吗?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有所依托’呀。”

  齐湣王听了使臣的一番分析,陷入了沉思。他仔细权衡了其中的利弊,发现齐军攻打魏国,确实让秦国得利,而自己却陷入了被动局面。最终,齐湣王赞同使者的说法,下令撤军,解除了对魏国的包围。

  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张仪在魏国病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凭借着卓越的谋略和权术,在战国这个大舞台上纵横捭阖。他以连横之术游说各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虽然他的一些行为可能被视为不光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秦国统一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他离世后,其影响力依然在各国之间回荡,成为后世政治家们研究和借鉴的对象。

  两千多年来,他们一直被后世广泛描述为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斗争中水火不容的对手。传统观点认为,苏秦一心推行合纵之术,致力于联合六国对抗强大的秦国;而张仪则坚定地奉行连横策略,为秦国瓦解合纵联盟、各个击破诸侯出谋划策。这种说法深入人心,无论是《史记》的严谨记载,还是《资治通鉴》的生动叙述,都让这一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然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历史学界引发了轩然大波。这部珍贵的文献资料以确凿的证据表明,苏秦的年辈实际上比张仪晚,他死于公元前284年,而张仪早在公元前309年就已离世,二人相差了整整26年。按照正常的寿命推断,这样的差距显得极为不合理,尤其是苏秦还是遇刺而亡。从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苏秦的主要活动时间应该均是在张仪身死之后。也就是说,当张仪在秦国叱咤风云、担任丞相之时,苏秦还未踏入政坛半步。这一惊人发现,与传统《史记》和《资治通鉴》中所描述的二人的活动轨迹大相径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情理角度来看,自战国时期开始,秦国日益强大,其虎狼之师的威名震慑四方,六国对秦国皆心怀戒心。在共同的恐惧之下,合纵抗秦的意识悄然在六国之间萌生。但当时的情况是,六国虽然有合纵的想法,却并未真正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对付秦国。这主要是因为六国之间存在着各自的利益考量和复杂的政治关系,相互之间难以完全信任和协作。然而,出于沿袭春秋时期延续下来的邦交习惯,各国又都在积极寻求靠山与盟友,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这种情况恰恰为秦国连横策略的顺利施行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如果六国合纵的行动先行展开,那么张仪想要顺利推行连横策略、联合诸侯国与秦交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在合纵的大势之下,各国会紧密团结,共同对抗外敌,不会轻易被秦国的连横之术所动摇。

  连横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称霸天下的老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远交近攻”的方式,逐渐蚕食弱小国家,实现对其他诸侯国的掌控。从表面上看,连横策略容易被六国接受,但实际上它的作用相对有限。在实施过程中,秦国更多是通过连横策略分化、瓦解六国之间的关系,只是对一些弱小国家进行蚕食而已。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如果真的推行“远交近攻”,那些与秦国接壤的赵、韩、楚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势必不会与秦国结盟。因为与秦国结盟意味着将自身的安全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一旦秦国强大到一定程度,它们很可能会成为秦国下一个攻击的目标。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苏秦刺激张仪入秦这一说法,极有可能是小说家的虚构创作。在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支撑的情况下,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更像是文学作品为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