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张仪的结局及秩事

增强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需要我们通过对各种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不断挖掘和探寻,才能逐渐接近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苏秦与张仪的真实关系和历史贡献,或许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但此次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无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线索,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张仪作为纵横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一举一动皆牵动着各诸侯国的神经,留下了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轶事典故。其中,“张仪折竹”“张仪受笞”及“中伤陈轸”这三个故事,尤为后世所传颂,它们不仅展现了张仪独特的性格特点,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格局。

  张仪折竹:

  “张仪折竹”这一典故出自《拾遗记》。张仪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为了谋求生计,替人家抄书。在抄书的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每当遇到从未见过的好句子时,他便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地将其写在掌中或腿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掌心和腿部因频繁书写而变得伤痕累累,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追求。

  夜晚回到家中,张仪不顾一天的疲惫,又拿出竹简,借着微弱的灯光,小心翼翼地将白天记录在掌心和腿上的句子一一折刻在竹简上。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他对知识的敬畏和热爱。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些刻满好句子的竹简逐渐集成了一册又一册的书册。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张仪对知识的勤奋刻苦,更彰显了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来形容那些勤奋刻苦学习、不断追求知识的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奋勇前行。

  张仪受笞:

  张仪完成学业后,便踏上了游说诸侯的征程。在这期间,他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珍贵的玉璧,这可急坏了楚国国相。门客们为了摆脱嫌疑,同时也是出于对张仪贫困且品行不端(在他们的主观认知中)的偏见,纷纷怀疑是张仪拿走了玉璧。于是,他们众口一词地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在众人的怀疑和压力之下,张仪无辜地被拘捕起来。面对严刑拷打,张仪始终咬紧牙关,没有承认任何罪名。尽管被拷打了数百下,他依然坚称自己是被冤枉的。众人见始终无法从张仪口中得到想要的结果,只好无奈地将他释放。

  张仪的妻子又悲又恨地对他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却没有生气,他冷静地问妻子:“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回答:“舌头还在呀。”张仪坚定地说:“这就够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张仪对自己才华的高度自信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他深知,自己的舌头就是他实现抱负的武器,只要舌头还在,就还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后来,张仪出任秦国国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国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这不仅是对当年楚国国相不公正对待的一种回应,更是张仪强大气场和自信的体现,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不会被一时的挫折所打倒,反而会在未来让那些曾经轻视他的人付出代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伤陈轸:

  陈轸,同样是一位游说的策士,与张仪共同侍奉秦惠文王。在秦惠文王身边,他们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得到国君的赏识。然而,这份赏识却引发了两人的争宠,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悄然拉开帷幕。

  张仪在秦惠文王面前中伤陈轸,他说道:“陈轸用丰厚的礼物随便地来往于秦楚之间,应当为国家外交工作。如今楚国却不曾对秦国更加友好反而对陈轸亲善,足见陈轸为自己打算的多而为大王打算的少啊。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前往楚国,大王为什么没听说呢?”张仪的这番话可谓是用心险恶,他试图通过挑拨离间,破坏陈轸在秦惠文王心中的形象,从而为自己在秦国的地位扫除障碍。

  秦惠文王听后非常生气,立刻找来陈轸询问事情的真相。陈轸面对秦惠文王的质问,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他给秦惠文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楚国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调戏那个年龄大的,年龄大的不但不生气,反而唾骂那人;调戏小的,小的就动手打了他。后来那个楚国人死了,有人问那个调戏者说:‘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的话,是愿意取那个大的呢,还是取那个小的呢?’调戏者回答说:‘取那个年龄大的。’问他为什么,他说:‘那大的,既然不为所动,必不会为丈夫之外的人而出卖自己;那小的,既然因调戏而动手打人,那么将来也必然会背着丈夫有外遇啊。’”

  陈轸接着说道:“如今楚王是贤明的君主,而昭阳是贤明的相国。我陈轸作为您的臣子,如果经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王肯定不会收留我,昭阳也不会与我共事。我如果前往楚国,就如同那个小的妻子,会因为不正当的行为而失去立足之地。我不敢对大王不忠,是昭阳逼迫我这样做的啊。”陈轸的一番话,既巧妙地为自己辩解,又暗示了楚国对他并不信任,成功化解了秦惠文王的怀疑。

  然而,尽管陈轸在秦国过了一整年,秦惠文王最终还是任用张仪做宰相,而陈轸则投奔了楚国。这一结果反映出当时秦国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展现了张仪和陈轸在权谋斗争中的不同命运。

  张仪的这三个轶事典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他的人物形象。“张仪折竹”展现了他的勤奋好学,“张仪受笞”体现了他的坚韧不屈,“中伤陈轸”则凸显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权谋手段。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张仪个人的生动写照,更是战国时期社会风貌和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历史画卷。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