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举步维艰的周赧王

  公元前315年的洛邑城,梧桐叶正被秋风卷得漫天飞舞。周慎靓王的灵柩停在太庙第三进偏殿,漆皮剥落的青铜香炉里,几缕细烟挣扎着升向蛛网密布的殿顶——这是六年来最隆重的一次香火。十六岁的姬延跪在蒲团上,指尖触到的地砖还留着父亲常年踱步时磨出的凹痕,而廊外传来的,却是成周街市上异国商人的喧嚣。

  成周曾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象征,八百年前周公营此东都,匠人用黄铜标尺丈量每一寸地基,诸侯朝贡的车队曾把环城河道堵得水泄不通。此刻姬延掀开殿角的竹帘,只见曾经的"丘市"沦为废墟,断垣间生长的野蒿比人还高,偶尔有秦国的辎车碾过石板路,车轴声惊起几只灰扑扑的野雉。

  "王上,明日即位大典......"内史的声音带着难掩的惶惑。姬延望着自己袖口磨损的玄色礼服,突然想起三年前随父觐见魏惠王时,那人身穿九章纹华服,腰间玉璜相撞的声音盖过了自己的脚步声。成周的宫墙还是八百年前的形制,却挡不住列国使者日益倨傲的目光——这就是他继承的天下共主之位,一座用虚名堆砌的危楼。

  自此,东周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姬延登上了王位。但周王室的衰颓已成不争的事实,这深深地刺痛着周赧王的心。

  周赧王在位时期,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东西两周分裂,各自为政,名义上仍是周王室,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周赧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国都迁到了成周(今河南洛阳东)。然而,周王室内部的纷争却愈演愈烈。

  当时,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的太子不幸去世,留下了一个棘手的继承问题。周武公姬共有五个儿子,但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这使得周武公非常头疼,他担心继承人的问题会引起内部的争斗和动荡,进一步削弱周王室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楚国下卿司马翦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机遇。他对楚怀王说:“大王,如今西周的周武公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咱们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替他请求立为太子。这样一来,公子咎若能继位,必然会感激我们楚国,西周也会成为我们楚国的盟友,这对我们的战略布局大有裨益。”

  然而,另一位楚大夫左成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对楚怀王说:“大王,左成认为司马翦的主意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西周的交情也疏远了。我们不如先去问问周君,到底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再悄悄地告诉给司马翦,让司马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这样,我们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又能确保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楚怀王听了左成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按照左成的计划行事。他派人悄悄去西周探听消息,同时让司马翦做好准备,随时准备资助公子咎。

  结果,西周在权衡利弊之后,真的就立公子咎为太子。这一决定不仅解决了周武公的继承人问题,也让楚国在西周内部成功地安插了一位亲楚的势力。楚国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在不引起其他诸侯国警觉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巩固了自己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为了进一步扩张势力,发兵攻打韩国的重要城邑宜阳。宜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秦国东进的关键节点。秦国的这一军事行动引起了各国的震动,尤其是与秦国相邻的楚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楚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战略安全,决定派兵去援救韩国,以阻止秦国的军事扩张。然而,当时楚国误以为西周(周王室分裂后的西周公国)在背后支持秦国的军事行动,于是楚国的君臣们商议,准备在援救韩国的同时,顺带攻打西周,以削弱秦国的盟友力量。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大夫苏代挺身而出,为西周游说楚怀王。

  苏代是一位极具智慧和口才的纵横家,他对各国的局势和利益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苏代对楚怀王说:“大王,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呢?那些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其实是在故意制造混淆,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想把西周推向秦国一边,所以人们才会把西周和秦国放在一起说‘周秦’。如果西周真的觉得自己无法摆脱秦国的控制,那么它就一定会投向秦国一方。这岂不是正中秦国的下怀,成了帮助秦国吞并西周的妙计吗?”

  苏代接着说:“大王,我为您考虑,如果西周真的为秦国出力,您更要好好对待它,因为这样可以分化西周和秦国的关系;如果西周不为秦国出力,您依然要友好对待它,这样才能真正让西周与秦国疏远。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交,那么它就一定会投向楚国的郢都。这样一来,楚国不仅避免了与西周的冲突,还能在秦国和西周之间巧妙地周旋,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空间。”

  小主,

  楚怀王听了苏代的这番分析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他意识到,如果贸然攻打西周,不仅会得罪西周,还可能会让西周倒向秦国,从而加剧楚国的战略困境。于是,楚怀王果断地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这一决策不仅避免了楚国与西周之间的冲突,还为楚国赢得了更多的外交回旋余地。楚国通过苏代的智慧和谋略,巧妙地化解了潜在的危机,同时也为自己在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中争取到了更多的主动权。苏代的这次游说,充分展现了他作为纵横家的高超智慧和对局势的精准把握,也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外交谋略范例。

  秦国在攻打韩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兵力和资源,向东周和西周借道,希望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赧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借道给秦国,韩国必然会认为东周和西周在支持秦国,从而得罪韩国;如果不借道,秦国又会认为东周和西周在阻挠其军事行动,从而得罪秦国。周赧王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种情况下,大夫史厌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他对周赧王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国的公叔呢?您可以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因为它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一来,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与韩国之间有秘密的联盟,从而不再信任周君,也就不会轻易攻打韩国了。”

  史厌接着说:“同时,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这样一来,秦国就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