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吴起秩事
武侯摩挲着下巴,若有所思。吴起继续说道:"再者,赏罚需如日月昭昭,仁政当若春雨润物。俸禄分配不可厚此薄彼,刑罚施用务必公正无私。常念百姓饥寒,勤察民间疾苦,方能得万民拥戴。"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精美的藻井,"更要紧的是,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权柄不可旁落于一家一姓。此乃《春秋》所传治国大道,亦是元年当行之要务。"
数日后,魏武侯处理完政务,步履轻快地走出朝堂,面上难掩得意之色。他心中暗想,今日朝堂之上,众臣皆言听计从,国事处理得顺风顺水,这魏国在他手中,定能蒸蒸日上,成就一番伟业。吴起见状,趋步上前,微微躬身,声音中带着一丝郑重:“臣斗胆,敢问君上可曾听闻楚庄王之事?”
武侯驻足,眼中露出好奇,他素来敬重吴起的见识,当下道:“愿闻其详。”
吴起微微一笑,声音低沉而有力:“昔年楚庄王理政有方,满朝文武皆不能及。然退朝后却面露忧色。”他顿了顿,仿佛将众人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申公巫臣问其故,庄王叹道:‘仲虺有言,诸侯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群臣不及寡人,恐国之将危啊!’”吴起凝视着武侯骤然变色的脸庞,眼中闪过一丝深意,“楚庄王以忧思兴国,君上却以自得临朝,此中得失,不可不察。”
武侯面色骤变,他心中惊涛骇浪,吴起这番话如当头棒喝,直击他的内心。他后退三步,郑重地向吴起行了两次稽首大礼,声音中带着一丝激动:“先生之言,如黄钟大吕,警醒寡人!”
周围的臣子们见此情景,无不惊愕。他们深知,吴起这番话虽直白,却也切中要害。魏武侯的自得,若不加以警惕,必将成为魏国的隐患。而吴起,这位勇猛的将军,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朝堂之上,亦能以一言惊醒梦中人。
吴起见武侯如此反应,心中微微松了口气。他深知,武侯虽年轻,却并非昏庸之辈,今日这番话,或许能成为魏国走向更强盛的转折点。他微微躬身,回应道:“臣不敢当,愿君上以此为鉴,常怀忧患之心,魏国必能长治久安。”
朝堂之上,一时寂静。众臣们心中皆有所触动,他们知道,今日之事,将成为魏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而吴起,这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再次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魏国的未来铺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时光流转,岁月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某日,西河之上,画舫凌波,波光粼粼,微风拂面。魏武侯身着华服,凭栏远眺,只见两岸峭壁如削,黄河水奔腾东去,气势磅礴。他不禁抚掌赞叹:“如此天险,实乃魏国金汤之固!”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和满足,仿佛这天险便是魏国永恒的屏障。
随侍的大臣王错立刻附和,他的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说道:“君上所言极是!若再修明政治,霸业指日可待!”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对武侯的奉承,试图讨得君主的欢心。
然而,吴起却突然正色道:“君上此言,暗藏危局;王大夫附和,更增其险!”他的声音坚定而严肃,直击问题的核心。武侯勃然变色,他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悦,目光如剑般射向吴起:“吴将军何出此言?”
吴起望着滔滔河水,神色凝重,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往昔三苗据彭蠡、洞庭之险,却因政乱而亡于大禹;夏桀坐拥伊洛之固,终因失德而败于成汤;殷纣倚仗孟门、太行之险,仍因暴虐而亡于武王。”他指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城池,继续说道,“君上与臣曾共破数城,彼等城墙高筑、民众百万,却因吏治腐败而土崩瓦解。可见治国之道,不在山川之险,而在民心之向。”
他的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武侯的心上。武侯沉默良久,他的心中翻涌着各种思绪。他深知吴起的言辞虽直白,但却句句在理。他忽而抚掌大笑,笑声中带着一丝释然:“善!今日得闻先生高论,胜读十年兵书!西河政务,就托付给将军了!”
小主,
暮色渐浓,天边的晚霞如火般燃烧,画舫缓缓靠岸。吴起立于船头,望着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心中思绪万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三苗到殷商,无数王朝因恃险而亡,又有多少君主能真正领悟“在德不在险”的真谛?他深知,治理国家,关键在于赢得民心,而非依赖天险。
吴起心中暗下决心,他要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为魏国铸就真正的“金汤之固”。他相信,只要以德治国,以民心为本,魏国必能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伟业。他站在船头,迎着晚风,目光坚定,仿佛看到了魏国未来的辉煌。
这场发生在朝堂与河畔的对话,不仅展现了吴起卓越的政治智慧,更折射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光辉。值得玩味的是,《吕氏春秋》中记载此事的主角却是李悝。这种记载差异,恰似历史长河中的粼粼波光,既反映出当时贤才辈出、争相献策的政治生态,也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与探究。究竟是吴起还是李悝?或许答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智者留下的思想遗产,至今仍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
吴起的这两则轶事,一个体现了他爱兵如子的情怀,一个彰显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劝诫之能。他以自己的行动和言语,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贤能将领和智者的典范,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