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兵家亚圣吴起

  吴起,一位在中国古代军事和政治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出生在战国初期卫国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这样优渥的家境,本应让他一生顺遂,无忧无虑。然而,他心中怀揣着对政治的抱负,一心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吴起像一位执着的追梦人,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他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四处周旋,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和举荐。但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尽管他耗费了无数精力和钱财,最终却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也没能获得一官半职。他的这些行为,在乡人眼中变成了离经叛道之举,遭到他们的讥笑和诽谤。那些冷嘲热讽如针一般刺痛着吴起的心,气愤不过的他,竟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这是一场疯狂的报复,也是他内心愤怒的宣泄,但这无疑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临逃走时,吴起面对母亲,立下了一个坚定的誓言:“不当卿相,决不回卫。”这句誓言,如同他的人生坐标,指引着他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不会轻易放弃。

  吴起深知,要在乱世中立足,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于是,他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在恩师的悉心教导下,他沉浸于儒家经典的研读,努力汲取其中的智慧。然而,命运再次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在儒家思想中,“孝”是为人子弟的根本,吴起的这一行为被曾申视为不孝。曾申认为他不配做儒家的门徒,便毅然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这对吴起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而沉沦。此后,他毅然弃儒学兵,踏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鲁元公十七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国危急存亡之际,鲁元公想任用吴起。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元公心中不免产生疑虑。吴起渴望功成名就,他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杀掉妻子,以此向鲁元公表明自己不偏向齐国的决心。

  关于杀妻一事,仅见于《史记》,时代更早的《韩非子》载为因他事休妻,且为离卫而非求将于鲁。鲁元公被他的忠诚所打动,任命吴起为将。吴起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大败齐军,为鲁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福兮祸之所伏。后来鲁人向元公进谗,认为吴起为人“猜忍”,且过大的战果容易招致“诸侯图鲁”,又任用吴起,将得罪于鲁的兄弟之国卫。而元公心中也对吴起产生了怀疑,遂辞谢吴起,不授其官职。大约在鲁穆公在位初年,因主公季孙氏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别人的排挤。在鲁国的这段经历,让吴起深刻地认识到,在这个充满猜忌和争斗的世界里,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寻找一个真正能让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

  离开鲁国之后,吴起的心情如同漂泊的孤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然而,他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决定前往魏国投靠文侯。吴起带着一丝希望和不安,踏上了前往魏国的道路。他深知,自己的未来将取决于魏文侯的决定。

  到达魏国后,吴起通过各种渠道,终于得到了与魏文侯见面的机会。文侯对吴起的军事才能早有耳闻,但为了谨慎起见,他决定先询问大臣李悝的意见。李悝是当时着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意见对文侯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悝在与文侯的谈话中,对吴起的评价既客观又中肯。他说道:“吴起虽‘好色’,但用兵连司马穰苴都不能相比。”李悝深知吴起的军事才能,但也指出了他性格上的弱点。然而,这一评价让魏文侯对吴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侯深知,若能用好吴起,魏国的军事力量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大约在魏文侯三十七年(前409年),文侯决定任命吴起为主将,命他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地并筑城。吴起接到命令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军事准备。他深知,这场战役将决定魏国在河西地区的命运。

  在同年或第二年(前408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度长驱至郑县。秦军在他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加以防守。吴起的军事才能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的战术灵活多变,让秦军防不胜防。

  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素养和人格魅力。他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他和士兵们同甘共苦,这种亲民的作风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爱戴。士兵们看到吴起如此关心他们,都愿意为他赴汤蹈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这样,加上魏文侯三十四年(前412年)被公子魏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二地,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国相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西河郡守。吴起在任期间,不仅巩固了魏国在河西的统治,还积极推行改革,提升当地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就在魏攻河西之后不久,文侯命乐羊为主将,进攻中山国,又命吴起率战胜于河西之师,合击中山,更命魏击监督而主其事。经过三年苦战,乐羊、吴起于魏文侯四十年(前406年)占领了中山国。这两次战役的胜利,让魏国的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实力也得到了显着提升。吴起的军事才能在这两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名字在诸侯国中传颂开来。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军事才能,他向孔子的弟子、当时居于西河的子夏学习儒家思想。他深知,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仅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要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同时,他改革魏国兵制,创立了武卒制。这种制度选拔士兵的标准极为严格,要求士兵具备强壮的体魄、精湛的武艺和顽强的意志。武卒制建立后,魏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后来公叔痤便统率吴起训练的武卒部队击败了韩赵联军,充分显示了武卒制的威力。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还修筑了吴城(今山西孝义西南)。

  魏文侯五十年(前396年),文侯去世,魏击袭位,是为魏武侯。武侯初年,文侯时代的功臣先后谢世,此时吴起仍为西河守,功高而不得居相位,因而与新任相国田文(一作商文)有论功之举。这场论功之争,反映了吴起对自身才能和功劳的自信,也凸显了当时魏国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吴起在论功时毫不退让,他列举了自己的战功和对魏国的贡献,但田文也不甘示弱,双方的争论激烈而尖锐。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