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兵家亚圣吴起

  魏武侯七年(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这场战役关乎魏国的生死存亡,魏国上下都陷入了紧张之中。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五万人,外加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大败秦军。《吴子》称吴起在河西期间,“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虽然这些记载可能有所夸大,但亦可见其战功之卓着。吴起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再次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魏武侯九年(前387年),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直至灵丘(今山东滕县)而回。然而,约在魏武侯九年(前387年)后,吴起遭幸臣王错(一说公叔痤,但被认为是误记)谗害,受到武侯的猜疑。在这个充满阴谋和猜忌的环境中,吴起深知自己已难以在魏国继续施展抱负。他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懑,但为了自己的未来,他决定离开魏国,向南投奔楚国。

  吴起离开魏国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不舍。他深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改革精神需要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来施展。楚国,这个南方的大国,或许能成为他实现抱负的新天地。吴起带着一丝希望和不安,踏上了前往楚国的道路,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楚悼王得到吴起后,任命他为北部重镇宛城的守,负责防御韩、魏。吴起到任后,积极巡视下辖县,悉心治理宛郡。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治理才能,很快就让宛郡的局势稳定下来。一年后,悼王升授吴起为令尹。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首先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法律解释权的局面,让法律成为人人都能知晓和遵守的行为准则。接着,他对贵族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此举一方面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开发了新的地区。他还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在整顿官场风气方面,他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同时,他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让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在城市建设方面,他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提高了郢都的防御能力。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今江西南部)、苍梧郡(今湖南、广西)一带,加强了中原与岭南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同时巩固了楚国对所占的陈、蔡故地的统治(一说是为夺回被韩魏侵占的部分陈蔡之地;还有一说是陈蔡已复国,此举意在蚕食陈国和蔡国土地)。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在吴起的指挥下,楚军北上援助遭魏国攻击的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今河南温县东北)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的联系。赵国则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魏县南),攻克黄城(今河南内黄),楚、赵两国大败魏军。此时,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这是吴起在楚变法后所取得的大胜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吴起在变法中,曾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反对,史称贵人“皆甚苦之”。甚至连改变“两版垣”的简陋建筑方法也“见恶”。还在出行巡视时遇到大臣屈宜臼的指责。尽管吴起坚持变法,取得了成效,但他进行的种种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招致了他们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就在楚军于前线接连获胜之际,楚悼王去世。吴起前往治丧处,被心怀不满的楚国贵族们用箭射伤。吴起临危不惧,大叫着说:“我让你们看看我是如何用兵的。”他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马上喊道:“群臣作乱,谋害我王。”贵族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按照楚国法律的规定,“丽兵于王尸者”,将被诛灭三族。新即位的楚肃王根据此规定,命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吕氏春秋》认为:“吴起之智可谓捷矣。”但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尽管吴起已逝,但他的功绩和影响却并未随之消逝。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追封姜尚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于武成王庙,吴起便是其中之一。及至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仍以古代的七十二位名将从祀武成王庙,其中包括吴起。同时,吴起还被追封爵位为广宗伯。在宋明时期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广名将传》等兵书,亦将吴起列于其中。吴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改革精神,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