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首位贵妃,衣带诏,宁王欲反(求收藏数据)

  接下来几天,大玄文臣武将纷纷上谏,

  平灵王明摆着要造反,怎能不出兵呢?

  即使是为了表明君王的宽容大度,最起码也得做做准备,威慑一番吧!

  洪太师觉得自己发现了杨烨的新缺点——太过宽容。

  甚至有些天真,竟然认为题了反诗的诸侯会因为爱女被收入宫中而不造反。

  慈不掌兵,杨烨善于选贤用能,却没有敏感的军事嗅觉。

  当然,问题不大,这是为将者应该为君王分忧的事。

  所以洪太师当仁不让出列,想揽下平叛的任务。

  杨烨只觉得脑子发胀。

  满朝文武大半都在劝谏自己出兵,提防平灵王自立。

  我堂堂大玄,忠臣为何如此之多?

  哪怕疯狂暗示和绅小桂子也没办法,和绅有点脑子,不敢开口,他知道赞同杨烨坐视平灵王不理的方针,一定会被群臣口诛笔伐。

  若只是这样倒也罢了,但指不定还有毫无底线的莽人,趁他回家的时候套上麻袋打一顿。

  比如说之前的马夫秦黑夫,现在已经成为了光荣的一员御前侍卫了!

  这兄弟虎视眈眈地盯着和绅小桂子这边,大有他们敢出口赞同就老拳伺候的势头。

  这等武者想得很简单,陛下选贤用能,是圣明之君,抢女之事虽是污点,可哪个君王能够完美无缺呢?

  几日后,杨烨迎羲和入宫。

  按照大玄的礼制,只有迎娶嫡后原配才有仪式大操大办,后宫嫔妃都是自行随人进宫侍候君王。

  但杨烨不愿意,想给羲和也整一个。

  毕竟自己没经历过。

  也有大臣劝阻,但被杨烨以安平灵王之心为由拒绝了。

  随后没人再劝,万一平灵王真的因为爱女入宫,深得宠信,不造反了呢?

  杨烨自有一番用意,不仅图个新鲜,体验一番纳妃的感觉,还是在向群臣传播一个君王贪恋美色的信号。

  他的渐渐树立起一个好色君王的形象,不然在群臣心目中一直是个明君,第一印象就影响了人们的判断。

  不过杨烨失败了。

  群臣很认真地在进行仪式准备,规格只比迎娶皇后低了一点,毕竟这是陛下第一次纳妃子!

  在他们看来,杨烨正在用一个很温和的手段,来平复平灵王的怒火,来避免战争。

  这样的想法,很天真,可何尝又不是一种体恤士兵,不忍他们死于战乱的仁慈呢?

  从陛下的种种算计看来,就能看出,当今杨烨是一个多么仁爱厌战的君主。

  也许现实很残酷,也许战争无法避免,但并不妨碍群臣努力让杨烨保持这种天真,这就是君王的德行啊!

  而且纳妃仪式,也能说明杨烨有所悔悟,心有愧疚,想弥补险些被自己逼死的羲和,这不正说明此前的劝谏有用了吗?

  从善如流啊!

  所以大家都很乐意参与纳妃仪式,个个喜气洋洋。

  杨烨很不解,我为了迎娶区区一个妃子,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值得你们乐呵成这样吗?

  不过,选秀进行到一半的太后一下子不淡定了,没有想到小皇帝做事如此的老辣,她这边还没有完全选出的皇后的人选,竟然自己已经把东海平灵王的女儿给迎娶了!

  加上那个所谓的木兰侯秦凉玉,小皇帝手中的底牌有点多起来了。

  看来,宁王把边,把这个衣带送给宁王....

  安京某处气派的隐秘府邸。

  “王兄召弟前来所谓何事?”衣着华丽的方良拱手问道。

  方良是杨烨的二表哥,平时就是个公子哥做派,没什么野心。

  宁王不言,只是将方良迎入房中。

  宁王是大玄老皇帝的长子,杨烨的长兄,贤名远播。

  按照“父死子继”的制度,理应由他继承皇位。

  但宰相、太后势力、太师这一干老臣联合作保,硬是让杨烨成为了大玄帝王。

  宁王的确素有贤名,可贤名不代表无欲无求,尤其所求的东西是本该就属于自己的皇位。

  他当然不甘心,更别说往日的贤名本就是他为了继承大业而刻意散播的。

  “杨烨不似人君。”

  宁王提剑,平静地看着二表哥方良。

  宁王发现了端倪,觉得自己太过激进,在平灵王逃狱后,就闭门不出,以避嫌。

  但总有没发现端倪的人,比如宁王。

  杨烨不似人君?

  方良没看出来。

  无论是蛰伏多年,神庙题诗,还是夺权,还是换帅平叛训练近卫,又或是震慑大臣,和妖族和亲,皆是英明之举。

  除了在那羲和上有些污点,杨烨选贤用能运筹帷幄,堪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