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苏秦合纵(一)

如果割地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

  最后,他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

  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苏秦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他先分析齐国国势,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自有战役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士兵。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

  接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之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如若交战,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国家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和秦国的交战,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但是齐国和秦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齐国险要、易守难攻,且秦国孤军远征,顾虑重重,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如此形势下,却想侍奉秦国,是大臣们的战略过失。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之名,却有国富民强之实,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

  齐宣王说:“我不聪明,且居住在偏僻靠海的东境,从未听过您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苏秦凭借卓越的口才和惊人的谋略,成功说服齐国加入合纵联盟后,便马不停蹄地向西南方向行进,直抵楚国。他的目标,是说服楚威王与其余诸侯联合抗秦,进一步巩固合纵联盟,以抵御秦国的霸权扩张。

  当苏秦踏入楚国宫廷,拜见楚威王时,一场关乎楚国命运乃至整个天下格局的重要对话就此展开。

  苏秦率先对楚国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他不卑不亢地说道:“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军队拥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军备精良;存粮更是足够支用十年,如此丰厚富足,这些都是楚国问鼎中原、称霸天下的雄厚资本。然而,倘若大王您也选择侍奉秦国,试问,普天之下还有哪个诸侯会不臣服于秦国呢?楚国的威望与实力,本应是让群雄敬畏的存在,若此时向秦国低头,楚国的尊严何在,霸业何存啊!”

  紧接着,苏秦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天下,深入剖析了当下的形势。他指出:“秦国,向来野心勃勃,其最大的忧患,便是实力雄厚的楚国。可以说,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二者势同水火,绝不可能和平共存。倘若此次合纵联盟成功,楚国必将众望所归,成为各诸侯国敬仰的霸主,有实力一统天下;反之,若秦国成功实施连横策略,秦王称帝指日可待,天下将尽归其掌控。因此,于楚国而言,最为明智的策略便是联合其余诸侯合纵抗秦,以此孤立秦国,让秦国不敢轻易挑起战事,否则秦国极有可能兵分两路,大举进犯楚国,到那时,楚国都邑鄢郢必将陷入危险之中,楚国的社稷江山岌岌可危啊!”

  说到此处,苏秦神情愈发凝重,语气也加重了几分,他提醒楚王:“秦国,犹如虎狼之国,向来怀有吞并天下的狂妄野心,如今已然成为天下诸侯共同的敌人。那些主张与秦国连衡之人,其行径无异于割地奉送仇敌。他们对外依仗强秦的威势,对内挟持自己的君主,罪恶可谓深重至极。倘若合纵大业成功,其他诸侯国出于敬畏与感激,定会纷纷向楚国割地称臣;而一旦连横成功,楚国就只能屈服于秦国,被迫割地奉秦。这二者之间的天壤之别,大王您可一定要慎重考虑啊!”

  楚威王听后,陷入了深思。他眉头紧锁,缓缓说道:“秦楚两国接壤,多年来秦国对楚国始终怀有吞并之意,我深知二者不可亲近。韩、魏两国时常遭受秦国的威胁,与他们深入谋划抗秦之策,实在令人担忧,毕竟怕有叛逆之人告密,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我曾自我权衡,以楚国之力独自抗秦,亦未必能够取胜。与群臣们商议抗秦之计,可他们的见解和谋划,却又难以让人完全信任,为此我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满心忧虑。”

  楚威王抬眼,目光坚定地看着苏秦,接着说道:“如今听您一番高论,您打算统一天下,团结诸侯,保护那些面临危险的诸侯国,这份担当与谋略实在令人钦佩。我愿举全国之力,听从您的安排,与诸侯各国共同合纵抗秦,守护我楚国的万顷山河与万千子民!”

  苏秦见楚威王被自己的言辞打动,便进一步阐述合纵后的诸多益处,以及楚国在合纵联盟中的重要地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威王最终坚定了与其余诸侯联合抗秦的决心,正式加入了合纵联盟。由此,合纵联盟的实力大增,为抵御秦国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苏秦凭借着此次成功游说,声望达到新的高度,“六国相印”加身的他,成为战国时期合纵连横舞台上最为耀眼的明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