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周显王时期的政治格局
批评建议者,赐给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我的过失的,也给奖。”这道命令一出,立刻在齐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奔走相告,纷纷称赞齐侯的开明与睿智。
命令下达后,几个月之内,朝廷门庭若市,前来提批评、建议的人争先恐后。有的大臣直言不讳地指出齐侯在用人上的失误,有的百姓则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田因齐认真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不厌其烦地与他们交流。通过这些谏言,齐侯了解到了国政的诸多弊端、自身的过失,同时也收集到了不少治理国家的良策。
为了整顿吏治,田因齐巧妙地运用了一种别开生面的考察方式。他多次询问左右臣下,地方官中谁最好、谁最坏。不少人出于各种目的,称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的大夫最好,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的大夫最坏。然而,田因齐并未轻信这些言论,他知道,这些评价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利益关系和私人恩怨。
于是,他亲自派人实地调查。调查人员深入阿地和即墨,仔细观察两地的民生状况。结果发现情况截然相反,阿地田园荒芜,人民缺吃少穿,敢怒而不敢言;即墨地方治安稳定,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原来,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贿上司,让他们颠倒黑白,为自己说好话;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贿上司,遭致了诽谤。
田因齐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他当即痛斥了阿大夫,将他及受贿后替他说好话的人烹杀,以儆效尤。随后,他又嘉奖了即墨大夫,赐予他一万户的俸禄,以表彰他的清正廉洁和勤政爱民。这一举措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齐国官场的乌烟瘴气,使得官场风气为之大变,人人不敢说谎,忠于职守。
齐侯深知人才是强国之根本,于是大力选用贤能之士,委以重任。他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就给予重用。不久之后,齐国大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成为当时的一大强国。
齐国能在短时间内强盛起来,重用人才是其关键因素。有一次,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魏国的富有,他洋洋得意地说:“寡人有一颗直径寸许的明珠,能够光照前后各12乘车辆,不知齐侯有何国宝?”魏惠王的挑衅之意不言而喻,他想借此羞辱齐威王,显示魏国的优越。
齐威王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寡人并无什么明珠美玉之类的国宝,但寡人有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将,他们忠心耿耿,为齐国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就是我国的国宝。”齐威王列举了一批文臣武将的名字,如邹忌、田忌等,他们的事迹和贡献让魏惠王自愧不如。
齐威王的豪迈回应不仅让魏惠王哑口无言,更展现出齐国对人才的重视与自信。在齐威王看来,人才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有了这些贤能之士,齐国才能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向繁荣昌盛。
与此同时,当时的魏国任用鬼谷子门徒庞涓为帅,东征西讨,凭借强大的武力四处扩张。齐魏两国的矛盾也随着双方势力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周显王在位期间,两国之间爆发了两次着名的战役。
一次是发生于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当时,魏军在主将庞涓率领下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向齐国求救。齐侯以田忌为将,以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为军师,统兵救赵。孙膑深知庞涓性情,精心谋划,扬言要突袭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重要门户襄阳(今河南省睢县内),魏军听闻,慌忙回兵。齐军则在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成功救了赵国。这种战术,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另一次是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此次,庞涓统率魏军攻韩,韩再次向齐国求救。齐以田忌、田婴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带兵救韩,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国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大军抵抗齐军。孙膑为了迷惑敌方,采用了一种精妙的战术,命令齐军进入魏国的第一天造灶10万个,第二天造灶5万个,第三天造灶2万个,以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然后,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设下埋伏,经过一场激烈战斗,大败魏军,斩杀庞涓,俘虏太子申。这种迷惑敌军的战术,后人称之为“增兵减灶”。“桂陵之战”后的第三年,齐侯称王,史称齐威王。
在此之前,魏侯已经率先称王,随后,秦、韩、赵、燕等国诸侯也先后称王,他们以称王之举表示自己高于其他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
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国都与诸侯会盟,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无奈地把诸侯霸主方伯这个名称送给秦孝公。三十三年(前336),周显王又向秦惠王表示祝贺。三十五年(前334),再次把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送给秦惠王。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称王。自此以后,诸侯都各自称王,周王室彻底失去了对诸侯的掌控与威严。
公元前321年,姬扁病死。姬扁死后的谥号为显王,全谥为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他的一生,见证了东周王室在诸侯纷争中逐渐衰落,各方诸侯凭借变法图强,在历史的舞台上争雄称霸,共同谱写了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