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田氏代齐

,曾力劝齐景公设法遏制田乞的势力,但齐景公却未予重视。晏婴逝世后,田氏在齐国政坛的活跃度更是与日俱增。齐景公去世后,齐国大权落入国惠子和高昭子两位国卿之手。这两位国卿均出身姜姓,为齐太公后裔,属吕氏旁支。他们世代担任齐国上卿之职,并受周天子册封,是齐国势力最为强大的两家贵族,对齐国政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田乞深知自己势力的局限,他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暗中联合鲍牧等贵族,成功击杀国惠子和高昭子,并扶持阳生登上齐悼公之位,从而顺利掌控齐国国政。

  田成子凭借着子承父业的契机,顺利接过父亲手中的权柄。然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政治丛林中,世袭的权位不过是一张入场券,想要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站稳脚跟并实现家族的崛起,必须主动出击,参与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田成子深谙此道,他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与狠辣的手段,在齐国的朝堂上纵横捭阖。先是果断出手,先后废立齐简公、齐平公,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而后又将目光投向齐国国内势力庞大的鲍叔牙、晏婴等四大家族,以雷霆之势将其诛杀,扫除了田氏家族崛起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运作,田成子手中的权力不断膨胀,其封邑的规模开始逐渐超越齐平公直接管辖的区域,隐隐有凌驾于国君之上的态势。

  然而,正当田成子在权力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之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却如乌云般笼罩在他的心头——田氏家族人丁稀少。与传承数百年、枝繁叶茂、皇族子弟遍布齐国的姜氏皇族相比,田氏家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在那个家族势力与人口数量紧密挂钩的时代,人丁不旺就意味着家族的根基不稳,难以在激烈的权力竞争中长久立足。田成子深知,若想实现田氏家族取代姜氏皇族、称霸齐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尽快壮大家族人口,尤其是要增加具有继承权和战斗力的男性子嗣数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田成子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他先是广纳妻妾,期望通过传统的方式增加子嗣。然而,一段时间过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儿子数量的增长极为有限,自己还被这一过程搞得身心俱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的政务处理。就在田成子为子嗣问题愁眉不展之际,一个大胆而又极具颠覆性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田成子府上豢养着众多门客,这些人个个身强体壮、精力充沛,为何不让他们来帮忙解决子嗣问题呢?想到此处,田成子立刻付诸行动。他以齐国统治者的身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美女海选”。此次选拔有着严格的标准,入选的女子身高均需达到1米7以上,容貌秀丽、体态婀娜。这些精心挑选出来的美女,全部被送入田成子的后宫之中。而后,田成子又下令,允许自己的门客自由出入后宫。这一在当时看似惊世骇俗的举措,却迅速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在短短时间内,田成子的“儿子”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暴涨。到他临终之前,名下的儿子竟多达70多个。

  不过,田成子虽急于扩充家族人口,但在权力传承这一关键问题上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深知,这70多个由门客所生的儿子,虽然名义上属于田氏家族,但终究不是自己的亲生血脉,不能将家族最高权力托付给他们。于是,在临终之际,田成子便提前做好了周密的安排。他规定,这些非亲生儿子不能继承自己的最高权位,但可以作为自己亲生儿子的左膀右臂,进入朝廷担任要职,管理县郡等重要区域。同时,田成子要求他们以田氏直系后裔的身份,大力繁衍后代,不断壮大家族势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光流转,在这70多个儿子及其后代的不懈努力下,田氏家族的势力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到了田成子的亲孙子田和时代,田氏家族的人丁数量早已远超姜氏皇族,在齐国国内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此时的田氏家族,无论是在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力量上,都已具备了取代姜氏皇族的绝对条件。终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田和果断出手,废掉了齐国国君,自立为国君,史称齐太公——田和。自此,田氏家族彻底取代姜氏皇族,完成了齐国政权的更迭,开启了齐国历史的新篇章。

  回顾田成子的一生,他创造性地利用这种特殊的“代孕”亲属关系,在短时间内为田氏家族增加了70多个儿子。这些儿子从出生起便被灌输着田氏家族的理念,他们自认为是田氏血脉,怀着对家族的忠诚与使命感,为田氏家族的兴旺发达而不懈奋斗。正是田成子这一极具前瞻性和冒险性的策略,为田氏代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手段之高明、谋划之深远,不得不令人叹服。田成子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个人奋斗史,更是一个家族崛起、政权更迭的经典案例,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借鉴。

  自齐悼公起,历经齐简公、齐平公,至齐宣公时期,田乞之孙田襄子已出任齐相,田氏几乎已将整个齐国牢牢掌控在手中。

  第三阶段,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田氏在齐国政坛上的地位日益稳固。随着齐宜公的离世,齐康公继位,而田氏家族也迎来了田和这一代。田和继续担任齐国的相国,而齐康公却沉迷于酒色之中,对朝政漠不关心,完全不顾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

  公元前391年,田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将齐康公迁至海滨之地,仅赐予他一座边城作为食邑,勉强维持其祭祀祖先的开支。随后,田氏自立为齐君,依旧沿用“齐”为国号,历史上将田和尊称为田太公。

  公元前387年,田太公与魏文侯在浊泽(今河南临颖县西北)会面。当时,韩、赵、魏三家已经瓜分了晋国,并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承认,成为诸侯国。田和便请求魏文侯向周天子代为请求,希望周天子也能承认他为齐国的国君。

  经过一番努力,公元前386年,田和终于获得了周天子的认可,正式成为齐国的诸侯国君。这一事件标志着田氏家族在齐国的统治地位得到了官方的承认,为他们彻底取代姜氏家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这个消息如同一记警钟,象征着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彻底结束。自此,齐国完全由田氏家族掌控。

  由于这次政权更迭仅仅是国君姓氏的变更,国名并未改变,因此,春秋时期的齐国被称为“姜齐”,而战国时期的齐国则被称为“田齐”。“田氏代齐”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姓氏更迭,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格局变迁的重要体现,它反映了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新兴势力不断崛起,旧的贵族制度逐渐瓦解,历史的车轮在权力的角逐中滚滚向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