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道德经》所承载的思想文化

为”的治理之道,是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智慧。它要求侯王放下私欲,克制干预的冲动,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国家和社会。通过这种方式,侯王能够真正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治理理念不仅适用于古代,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即所谓的"以道治国",就是要以发展好民生为根本,不与民争利,让人民的日子自然而然地过好了,就自然减少了纷争。所以,老子是反对剥削压榨老百姓的,也反对贵难得之物和尚贤的,认为那样会引起机心,让"智者"有可为之机,诱使人们纷争利益。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意味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正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明确反对人的“有为”。在他看来,“有为”本质上是统治者依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来治理社会,这种行为往往会破坏人类原本自然淳朴的本性。老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纯真、质朴的,而统治者的“有为”则会强行干预这种本性,从而导致人格的分裂。人们在这种干预下,不再遵循自然的规律,而是被引导去追求虚伪、狡诈、争名夺利、贪婪和罪恶等种种负面的东西。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正是“有为”治理方式的直接后果。

  老子对此深感痛心,他在《道德经》中感慨地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他看来,当“大道”被废弃时,人们才会刻意标榜仁义;当智慧被过度强调时,虚伪和欺诈就会随之而来;当家庭关系不和谐时,才会强调孝慈;当国家陷入混乱时,才会出现所谓的忠臣。这些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社会已经偏离了自然的轨道,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美德的标榜,反而成为了社会道德沦丧的标志。

  老子认为,当天下遵循“道”的原则时,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人们不需要刻意标榜仁义,因为仁义会自然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中。然而,当人们开始以仁义相标榜时,这反而意味着仁义已经名存实亡。基于这种观点,老子提出了“绝智弃诈”“绝巧弃利”的主张,希望统治者能够放弃智慧和技巧带来的虚伪和欺诈,摒弃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从而回归到一种更加质朴、自然的社会状态。

  老子进一步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他希望国家小而人口少,人民即使拥有各种先进的工具和武器,也无需使用它们。人们不需要依靠复杂的交通工具和军事力量来维持生活,而是回归到一种简单、原始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看似落后,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对自然本性的回归,是一种对社会和谐状态的追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子的这种思想无疑带有复古的色彩。他渴望回到西周时期那种万国林立、天下无争的状态,那时的社会相对简单,人们的生活更加质朴,没有过多的纷争和欲望。他希望通过这种复古的方式,恢复社会的自然秩序,让人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纯真。虽然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可能难以完全实现,但它却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社会复杂性和功利性的视角,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和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回归自然本性的重要性。

  与这一社会理想相适应,老子还主张贵柔处弱,以退为进,以不争而实现天下无人可与之争。他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进而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坚忍负重,居卑忍让。希望统治者能处下而自上,实现天下大治,创立不朽功勋,从而达到"死而不亡谓之寿"的至高境界。

  由老子发起的道家学说,很快在春秋战国时期崭露头角,成为了三大显学之首。在春秋未期的历史舞台上,道家学派的范蠡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将在另章详述。至战国时期,申不害等学者应用道学思想振兴国家,而后道家还衍生出了法家等学派。到西汉初,以张良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在风云变幻的汉初政坛上,创造了“文景之治”的辉煌篇章。唐初,李世民以道治国,也成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道家思想虽然在历史上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但它对统治者的要求却实在是太高了。道家所倡导的无私自律、不妄为造作等理念,与统治者追求权力和利益的本能需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很难被统治者完全接受。

  同时,道家还受到了儒家的排挤,而且道家本身就有极强的隐逸倾向,倾向于远离世俗纷争,专注于内心的追求。所以,后来道家很少时候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尽管如此,道家思想依然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文化的漫漫长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道家经典《老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思想魅力,穿越时空的长河,至今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汲取其中的力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