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柏举之战
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攻克了巢地,并俘虏了楚国守巢大夫公子繁。这场胜利不仅让吴国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更进一步削弱了楚国的势力范围,打击了楚国的士气。
《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这短短一句话,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楚吴之间的军事态势。除上述两起重大军事行动外,吴军几乎连年出动,频繁骚扰楚国边境,使得楚国应接不暇,疲于奔命。楚国的边境防线不断受到冲击,楚军不得不频繁调动兵力,应对吴军的侵扰,这使得楚国的军事资源被严重消耗。
长期的战争不仅对楚国的军事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损耗,还对国内经济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战争的破坏使得楚国的农业生产受到干扰,商业活动也难以正常进行。百姓们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下,生活困苦,怨声载道。他们渴望和平,但战争却似乎没有尽头。楚国的统治者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应对吴国的军事威胁,还要安抚国内的不满情绪,楚国的局势变得愈发艰难。
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吴王阖闾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大举攻楚入郢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深知,此次出征关系到吴国的兴衰成败,因此,他分别征求了伍子胥与孙武的意见。
伍子胥和孙武都是吴国的栋梁之臣,他们对楚国的国情和军情了如指掌。在吴国商讨伐楚大计时,他们经过深入分析后指出:“楚将子常贪婪成性,而唐、蔡两国都对他心怀怨恨。如果大王想要发动大规模的伐楚之战,必须争取到唐、蔡两国的支持,才能形成对楚国的合围之势。”
原来,蔡、唐两国与楚国之间早有矛盾。楚令尹子常为人贪婪且傲慢,曾多次侮辱蔡、唐两国的国君,使得两国君主一直耿耿于怀,决心寻找机会报复。这年春天,晋国等国在召陵之会上虽然未兴兵伐楚,但同年夏天,因楚国的属国沈君未参加召陵之会,晋国便支持蔡国攻灭了沈国。秋天,楚国为了惩罚蔡国灭沈之举,出兵包围了蔡国,蔡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伍子胥得知这一情况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联合蔡国对抗楚国的绝佳机会。他积极协助蔡国“谋楚”,为蔡国出谋划策。蔡昭侯深受感动,于是决定“以其子乾与大夫之子为质于吴”,以此表达对吴国的信任和请求吴国援助的诚意。吴王阖闾看到蔡国的诚意以及联合攻楚的有利形势,便答应了蔡国的请求。
不久,吴王阖闾、蔡昭侯与唐成公经过多次协商,终于达成协议,决定共同出兵攻楚。这年冬天,三国联军正式组建。虽然唐国的力量相对较弱,但吴、蔡两国的军队实力强大,足以对楚国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联军在吴王阖闾、蔡昭侯、唐成公以及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的率领下,对楚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在这场军事行动中,吴军充分发挥了其水军的优势。他们乘舟溯淮河而上,在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弃舟,改行陆路。随后,吴军与蔡军会合,一路西进至豫章(今安徽寿县一带),与楚军隔汉水对峙。吴军的这一战略部署巧妙地利用了水路交通的便利,迅速调动兵力,同时又通过陆路的机动性,灵活地与楚军周旋。这一系列行动充分展现了吴军的军事智慧和强大的作战能力,也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决战的关键时刻,楚国左司马戌向令尹子常提出了一个极为巧妙且富有前瞻性的作战策略。他详细地分析了战场形势,说道:“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阝厄。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这个计划的核心在于利用楚军的地理优势和兵力布局,通过分兵协同作战,形成对吴军的前后夹击之势。
按照这个部署,子常将与吴军在汉水周旋,牵制吴军的主力。与此同时,左司马戌将率领方城外的军队,前往淮水毁掉吴军的战船,切断吴军的退路和补给线。随后,左司马戌的部队将返回并封锁大隧、直辕、冥阝厄(今豫鄂三关:九里关、武胜关、平靖关,古称大隧、直辕、冥阝厄,是汉东的重要险隘)。这样一来,吴军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接着,子常领军渡过汉水出击,左司马戌则从后方夹击,使吴军腹背受敌。如此一来,吴军将在汉东被一举歼灭。
然而,子常虽然高居令尹之职,但在用兵上却是一个无能之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在吴国举兵伐楚时,伍子胥曾暗中派人向楚国散布谣言,说:“楚用子期(公子结)为将,吾则侍而杀之;子常用兵,吾即去之。”这表明伍子胥所真正畏惧的是公子结,而认为子常并非对手。楚国的武城大夫黑也敏锐地指出了楚军的劣势,他认为楚国的革车(皮制战车)不如吴国的木车耐久,建议速战速决,以免陷入持久战的困境。
然而,大夫史皇却别有用心地挑拨离间。他对子常说:“楚人恶子而好司马。若司马毁吴舟于淮,塞城口(三隘道之统称)而入,是独克也。子必速战!不然,不免!”史皇的这番话,既是在煽动子常的嫉妒心理,又是在逼迫他急于求成。子常被史皇的这番话所影响,争功心切,完全不顾与左司马戌事先商定的策略,率军先渡汉水布阵,从汉北的小别山一直延伸到大别山(二山皆在汉北、淮南),与吴军展开了三次战斗。结果,三次战斗皆以失败告终,楚军节节败退。
子常自知无法战胜吴军,心生退意,甚至想临阵脱逃。但史皇却告诫他,如果能够拼死一战,最终战胜吴军,或许还可以免除因贪贿致寇的罪名。子常听了史皇的话后,才勉强没有逃跑,但楚军的士气已经大受影响,原本精心策划的作战计划也彻底破产。
在十一月庚午这一天,楚国和吴国的军队在柏举这个地方对峙着,这里位于今天湖北省麻城的东北方向。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观察到了楚军的情况后,向阖闾进言道:“子常这个人非常不仁义,他的部下们也都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如果我们能够率先发动攻击,楚军肯定会被吓得四处逃窜。到那个时候,我们再率领大军全面进攻,吴国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然而,阖闾并没有采纳夫概的建议。尽管如此,夫概并没有放弃,他决定自己率领所属的五千名士兵,率先对子常的军队发起攻击。
当夫概的部队突然冲向楚军时,子常的士兵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一情况。他们惊慌失措,以为吴军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于是纷纷四散奔逃。楚军的阵脚瞬间大乱,原本整齐的队列变得混乱不堪。
吴军见状,立刻抓住这个机会,顺势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他们如猛虎下山一般,气势如虹,迅速击溃了楚军的防线。楚军在吴军的猛烈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