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子胥之谋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长卷中,一段楚衰吴兴的传奇故事徐徐展开。当楚国令尹子常执掌朝政大权的岁月里,整个楚国仿佛被一层浓重的阴霾所笼罩,国内乱象丛生,犹如陷入了一片浑浊不堪的泥潭,乌烟瘴气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子常此人,其贪欲恰似那无底深渊,“蓄聚不厌”四个字便是对他最为贴切的写照。

  在那个以土地和财富衡量实力的时代,他对财富的渴求没有丝毫止境,就如同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贪婪地吞噬着一切。他凭借手中的权势,不择手段地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楚国的百姓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间地头挥洒着辛勤的汗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微薄的财富。然而,这些辛苦劳作所得,却在层层盘剥之下,如同潺潺溪流最终汇入江河一般,尽数流入了子常那深不见底的腰包。

  他的府邸日益奢华,珍宝堆积如山,绫罗绸缎挂满库房;而楚国的百姓们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贫困中苦苦挣扎。

  他的这种暴行,使得“速怨于民多矣”,民众心中的怨恨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在楚国广袤的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街头巷尾,百姓们私下里的抱怨声此起彼伏;田间地头,农民们在劳作之余也纷纷诉说着对子常的不满。这份怨恨,如同埋下的火种,只待时机成熟,便会燃起熊熊大火。

  在对外政策方面,子常更是展现出了一副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嘴脸。他倚仗着楚国庞大的国力,将那些弱小的国家视为毫无反抗之力的蝼蚁,肆意欺凌,毫无怜悯之心。

  在他眼中,小国的资源和财富就是任他予取予求的囊中之物。他频繁地发动战争,派兵侵入邻国的领土,烧杀抢掠,将他国的珍宝、粮食洗劫一空,把百姓们的房屋付之一炬。

  这种霸道至极的行径,使得楚国在中原诸侯国中的形象一落千丈,陷入了孤立无援的被动境地。曾经与楚国交好的国家,被子常的残暴行径吓得心惊胆战,为了避免引火烧身,纷纷选择疏远楚国,中断了与楚国的友好往来和贸易合作;而那些饱受欺凌的小国,心中对楚国充满了刻骨的仇恨,他们暗中积蓄力量,时刻都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此时的楚国,在外交舞台上孤立无援,周边局势愈发紧张,仿佛置身于寒冷刺骨的寒冰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这股寒意彻底冻僵,走向覆灭。

  就在楚国逐渐衰败的同时,在东方的大地上,吴国在吴王阖闾的带领下,正踏上一条崛起的强国之路,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即将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光芒。

  阖闾刚刚登上王位,心中便充满了雄心壮志。他决心要让吴国在这个诸侯纷争、战乱不断的春秋时期崭露头角,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实现称霸天下的宏伟目标。

  阖闾深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单凭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贤能之士的辅佐。因此,他广纳贤才,对有才能的人求贤若渴。

  在众多贤才中,阖闾特别看重伍子胥和伯嚭两人。他任命伍子胥为行人,负责外交事务;任命伯嚭为大夫,让他们共同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

  伍子胥是一个极具远见卓识的谋士,他对吴国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他向阖闾提出了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若要兴霸成王,实现吴国的霸业宏图,就必须先建立坚固的城郭,加强防御设施,充实粮仓储备,整治兵器库。”

  伍子胥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国家未来的深思熟虑。他认为,一座坚固无比的城郭,就像是国家坚实的屏障,能够抵御外敌的猛烈入侵。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诸侯之间征战不断,城郭的坚固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高大厚实的城墙不仅是物理上的防御,更是百姓心中的一道防线。有了这样的城墙,敌人的进攻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吴国的百姓和军队就能在城内得到有效的保护,免受战火的直接冲击。

  伍子胥进一步强调,完善的守备体系同样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墙的坚固,更是一个国家整体防御能力的体现。一个完善的守备体系能够让军队在战时迅速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防御和反击。从城墙上的守军到城内的预备队,从烽火传递的警报到各部队的协同作战,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位百姓的安全,确保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充实的粮仓则是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根基。伍子胥深知,粮食是国家的命脉。只有粮仓满满,才能保证军队在征战时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不至于因粮草不足而影响战斗力。同时,百姓们在灾年也不至于忍饥挨饿,社会才能保持稳定。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取决于战争的胜利,更取决于百姓的安居乐业。充实的粮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也是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

  而精良的兵器,更是军队克敌制胜的关键武器。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兵器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拥有先进的兵器,吴军在战场上就能占据更大的优势,更有把握战胜敌人。伍子胥主张不断改进兵器,从锋利的剑到坚固的盾,从精准的弓箭到坚固的战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只有装备精良的军队,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保卫国家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宁。

  小主,

  伍子胥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吴国军事战略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全面规划。他的观点得到了吴王和众臣的认可,也为吴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随后的岁月里,吴国正是凭借坚固的城郭、完善的守备体系、充实的粮仓和精良的兵器,逐步成长为一方强国,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与此同时,伍子胥还向阖闾推荐了一位避乱于吴的齐人——孙武。孙武是一位声名远扬、杰出非凡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眼光在当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孙武怀着满腔的抱负和对吴国未来的期许,向阖闾毛遂自荐。他言辞恳切,语气坚定,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吴国的强盛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军事改革的坚定信念,让阖闾深受触动。

  阖闾慧眼识珠,一眼便看出了孙武的过人之处。他深知在那个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阖闾果断地任用孙武为将,赋予他重任,希望借助他的智慧和才能,为吴国的崛起铺平道路。

  孙武主张改革图强,他不仅有着敏锐如鹰的政治洞察力,更具备卓越超凡的军事智慧。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