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晋楚争霸

如果能够听从申叔时的建议,恢复陈国朝廷,不仅可以显示出自己的宽容和大度,还能够赢得陈国百姓的支持和好感,对于巩固自己的霸业无疑是更为有利的。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楚庄王终于下定决心,他毅然决然地发布命令,恢复陈国朝廷。这个决定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人们纷纷对楚庄王的胸怀和智慧赞叹不已,同时也对他的霸业之路充满了新的期待。

  随着陈国朝廷的恢复,陈国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楚庄王的这一举动,不仅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他的霸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庄王继续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不断扩大楚国的势力范围,最终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军士气饱满,士气高昂。楚庄王抓住这一难得的战机,决定再次发动攻势。他在精心筹备之后,亲自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郑国。

  这一次北伐,是楚国这些年来所发动的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攻势最猛的一次进军。楚军一路浩浩荡荡,兵锋所向,无不披靡。楚庄王志在必得,他坚信自己必将取得此次北伐的胜利。

  不久,楚军就将郑国团团围住,漫长的围困持续了十七天。在这十七里,郑襄公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他深知郑国国力有限,难以与楚国的精锐之师相抗衡,但又不愿轻易投降。于是,他先是准备求和,命人占卜,然而结果却不吉利;接着,他又准备与楚军巷战,再次占卜,却显示吉利。得知结果后,郑国人悲壮地举国大哭。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战,楚国的攻势终于让郑国的防线崩溃,楚军占领了郑国。郑襄公深知大势已去,为了郑国的未来,他不得不袒胸露臂,以最崇敬的姿态向楚军请罪,以示求和之心。

  楚庄王望着疲惫不堪却依旧保持尊严的郑襄公,心中泛起一丝怜悯。他同意了郑国的媾和请求,楚、郑结盟。楚军后退三十里,虽只是三十里,却也给郑国留下了一线生机,让郑国百姓稍有喘息之机。

  郑襄公“肉袒牵羊”,向楚王表示臣服,祈求楚庄王不要灭掉郑国,并送质于楚,以换取与楚国的和平共处。

  是年夏,晋国得知郑国与楚国的情况后,中军帅荀林父果断率领大军前来救援郑国。然而,途中,荀林父听闻郑、楚两国已经讲和,一时间,晋军内部产生了分歧。

  中军帅荀林父深知楚国实力强大,且局势已逐渐稳定,他认为此时的晋国不应轻易与楚国开战,以免陷入腹背受敌之地,因此欲退兵。

  然而,中军佐先縠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他慷慨激昂地宣称:“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不从,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先縠的主张得到了一部分将领的支持,他们纷纷表示要与楚国作战。

  于是,先縠擅自率其部下渡过黄河追击楚军。这一行为让晋军内部的气氛更加紧张,司马韩厥担心先縠孤军深入,会有性命之忧,便建议荀林父率领其余军队渡河。

  晋军虽然最终渡过了黄河,但此时的晋军内部将领意见极不统一,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使得晋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此时,楚庄王北进至郔(今河南郑州北),他本打算在黄河饮水后班师回国,享受这一场北伐的胜利果实。但当他听说晋军已渡过黄河后,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忧虑。在权衡利弊之后,楚庄王本想马上撤兵,然而,伍参的建议让他改变了主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伍参认为,此时与晋国一战,不仅能够检验楚军与晋军的实力,还能在诸侯中树立楚国的威望。

  在伍参的劝说下,楚庄王决定与晋一战,并在管(今河南郑州)驻军以待晋师。晋军则驻扎在敖、鄗(今河南荥阳北)之间,两大军团就此对峙。

  楚军一方面派使者去与晋军议合,表面上是为了麻痹晋军,实际上是为了争取时间。同时,楚庄王还定下结盟日期,进一步让晋国放松警惕。另一方面,楚军又派军向晋军挑衅加以试探,试图了解晋军的虚实。

  晋国派出魏锜、赵旃到楚营议合,这二人心中怀有私怨,趁着议合的机会,故意挑衅楚军。楚军见晋军的使者如此无礼,顿时怒火中烧。楚军将领认为,这是晋国示弱的表现,便商议着是否要乘胜追击。

  晋人也意识到此次出使可能给楚军可乘之机,于是派出军队接应魏锜和赵旃。楚国名将孙叔敖察觉到了晋军的行动,他果断率军出战,楚军士气高昂,势不可挡。一场激烈的战斗下来,楚军大败晋军。

  楚军乘胜追击,进驻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军则连夜渡河回国,狼狈不堪。

  邲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剑指中原。他凭借着此次大胜的威望,进逼中原国家,迫使郑、许归附。继而,楚庄王灭掉萧国(宋的与国),又对宋国发动进攻。在楚国的强大攻势下,宋国被迫与楚媾和。

  就这样,中原主要小诸侯国皆背晋向楚,在楚庄王的带领下,楚国成为中原当之无愧的霸主。

  然而,晋国并未就此一蹶不振。在随后的几年里,晋国在逐年消灭赤狄部族的战争中取得了显着的胜利,不仅扩大了自己的领土,还增强了自身的实力。经过这一系列的战争,晋国国力得到了恢复,与楚国之间的争霸形势也变得微妙起来。新的变化即将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悄然展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