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重耳逃亡
的秩序,趁着桓公去世的混乱时机,毅然发起了内乱。一时间,齐国国内烽火连天,各方势力争斗不休。这场内乱使得齐国的国力大为损耗,曾经稳固的统治根基也开始动摇。
内乱平息后,齐孝公继位。然而,此时的齐国已是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由于齐国刚刚经历了内乱的浩劫,元气大伤,在诸侯中的威望也一落千丈。其他诸侯国看到齐国势弱,便纷纷起兵来犯。齐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曾经不可一世的霸权也随之烟消云散,只能在诸国的欺凌下艰难求生。
就在这时,远离故土的重耳,已经在齐国住了五年之久。在这五年里,重耳享受着齐国的厚待,尤其是齐姜温柔的相伴,使得他渐渐沉溺于眼前的安逸生活。齐姜聪慧美丽,对重耳体贴入微,两人在日常的相处中情投意合。重耳被这份幸福所包围,不知不觉间,他将自己曾经的那份鸿鹄大志抛诸脑后,心中再也没有离开齐国、复国为君的想法,只想着在这温柔乡中度过余生。
时光悠悠地流淌着,一天,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地上,赵衰、狐偃像往常一样在齐国的一棵桑树下乘凉。他们心中始终怀揣着重耳复国为君的期望,于是,两人开始商量如何离开这个看似安逸实则消磨人志向的齐国。他们低声交谈着,言辞间尽是为重耳谋划未来、寻求复国之道的深思熟虑。然而,他们未曾料到,齐姜的一个侍女恰好在桑树上采摘桑叶,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密谈。侍女听闻后,心中大惊,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连忙匆匆回到屋内,将这一情况偷偷地告诉了齐姜。
齐姜听完侍女的汇报,心中顿时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她深知重耳此时已经深陷安逸无法自拔,如果继续留在此地,重耳的大业将毁于一旦。为了重耳的未来,她果断地做出了决定,拔剑将这个侍女斩杀,以绝后患。随后,她怀着沉重而又急切的心情去找重耳,劝告他赶快离开齐国。
重耳听闻齐姜的话后,却不以为然。他满不在乎地说道:“人生来就是为了寻求安逸享乐的,何必要管其他的那些闲事呢?我现在不想离开,就算死,我也要死在齐国。”齐姜看着重耳,眼中满是忧虑与坚定,她言辞恳切地说:“公子,您可不能这样想啊。您是一国的公子,曾经肩负着振兴家族、称霸诸侯的大任。如今您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您的这些随从,他们把您当作自己的生命一般去效命。您难道不赶快回国,去报答那些跟随您一路风餐露宿、饱受艰辛的臣子吗?您现在却只贪恋女色,我真为您感到无比的羞耻啊。况且,时不可待,现在您再不去努力追求自己的大业,更待何时?”
齐姜深知,以重耳现在的倔强,仅凭言语可能无法说服他。于是,她与赵衰等人商议后,决定用计灌醉重耳,然后在重耳醉酒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用车载着他悄悄地离开了齐国。马车在道路上颠簸前行,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后,重耳才悠悠醒来。当他弄清事情的真相后,顿时大怒。他看到身边的狐偃,怒火中烧,拿起戈就朝着狐偃刺去。狐偃见状,却镇定自若,他坦然地说:“公子,如果杀了我能够成就您的大业,那我情愿去死。”重耳怒气未消,恨恨地说:“如果这件事情不能成功,我就吃你的肉。”狐偃却不慌不忙地笑着说:“公子,事情若不能成功,我的肉又腥又臊,哪里值得您吃呢!”重耳听了狐偃的话,心中的怒气渐渐平息了下来,于是他压抑住内心的激动,继续踏上前行之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重耳一行来到曹国。曹共公是一个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之人。他听说重耳来到曹国,却没有对重耳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和礼遇。曹共公甚至对重耳身体的畸形部位,也就是重耳的骈胁产生了好奇之心,竟然妄图趁着重耳洗澡的时候偷偷窥看。曹国大夫僖负羁是一位贤能且识大体的人,他深知重耳不凡,便对曹共公说:“晋公子贤明能干,他身为晋国的公子,与我们曹国又同是姬姓,他如今穷困潦倒,路过我国,我们理当以礼相待啊。您这样无礼的对待他,恐怕会为我曹国招来灾祸。”曹共公却不把僖负羁的话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对重耳无礼相待。
然而,尽管曹共公对重耳无礼,僖负羁却依然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他见重耳在曹国受此屈辱,心中不忍,便私下给重耳送去食物。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与敬意,他还在食物下面悄悄地放了一块璧玉。重耳深知僖负羁的好意,他接受了僖负羁送来的食物,却将璧玉完璧归赵,退还给了僖负羁。他的这一行为,既表达了对僖负羁善意的感激,又彰显了自己的操守与品德。
晋惠公十三年(前638年),重耳带着满心的无奈与对复国之路的执着,离开了曹国,来到了宋国。此时的宋襄公刚刚经历了泓水之战,且在战争中被楚军打败,自己也身负重伤。即便如此,宋襄公听闻重耳贤明之名,仍然决定按国礼接待重耳。宋国司马公孙固与狐偃关系甚好,他深知宋国目前的处境。他对重耳一行人说:“宋国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刚刚又在战场上遭受重创,国力损耗巨大,实在不足以帮你们打回晋国去啊。你们还是前往大国寻求帮助吧。”重耳等人明白公孙固的难处,于是他们不再为难宋国,继续踏上了行程,离开了宋国。
重耳一行离开宋国后,路过郑国。郑文公在对待重耳的礼节上十分不周,完全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和接待。郑国大夫叔詹,是一位极具远见的政治家。他见状,便劝告郑文公说:“晋公子重耳,您可不能小瞧了他。他本人贤明睿智,他的那些随从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才,而且我们都同为姬姓,同出一源啊。郑国虽然出自周厉王,但晋国出自周武王,我们本就有着血脉相连的渊源。”然而,郑文公却不以为意,他反驳道:“从各个诸侯国中逃出的公子太多了,又怎么可能每一个都按照礼仪去接待呢?”叔詹见郑文公执迷不悟,进一步劝说:“您若不以礼相待这位晋公子,那倒不如现在就把他杀掉,以免日后他成就大业,成为咱们的后患啊。”可郑文公依然对叔詹的劝告置若罔闻,根本不予理睬。
重耳满心失望地离开了郑国,来到了楚国。楚成王听闻重耳到来,对他以诸侯之礼盛情招待。重耳自知自己如今只是一个流亡之人,受此大礼心中十分惶恐,于是他连忙辞谢不敢接受。这时,赵衰在一旁说道:“公子您在外逃亡已经有十余年之久,一路上遭遇了诸多困苦与屈辱。一般的小国都对您轻视有加,更何况是如今的大国呢?但现在楚国这样的大国却坚持要厚待您,您可不要推辞啊。这是上天在给您创造机会,让您能够重新兴起啊。”重耳听了赵衰的话,心中豁然开朗,于是他便按诸侯的礼节会见了楚成王。
楚成王对重耳的款待极为周到,重耳深知这份恩情,所以在楚成王面前表现得十分谦恭。宴会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楚成王带着几分醉意,笑着对重耳说:“如果您将来有幸能够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您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赶忙回答说:“君王您拥有无尽的奇珍异兽、美玉丝绸,您的财富可谓是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