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大朝会:诸卿可有事报与孤?

  拿到这三份圣旨,李承乾心满意足。

  圣旨,可是最高权威。

  圣旨,诏令,口谕的区别,可以理解为行政法规,内部通知,口头指示。

  因此,但凡到了下达圣旨的程度,要么就是国事,要么就是封赏,要么就是重大改革。

  历朝历代,官员得到的圣旨,那都是要上香供奉的,可见其庄重性。

  虽然之前打生打死,但父子之间,又不是真的生死之仇。

  说直白一点,不过是老王者和新王者之间的对决,新王者赢了。

  老王者退居幕后,新王者登上舞台,仅此而已。

  至于李世民什么时候让位,李承乾没有提,李世民也没有提。

  李承乾知道,李世民还会继续看自己的表现。

  可能私心里还有一点,如果李承乾败了,他就出来收拾残局的想法。

  皇帝的权威,主要就是来自于整个天下的支持。

  如果天下不支持,皇帝也不过是普通人罢了。

  这个天下,是很有说道的。

  有理走遍天下,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皇帝只要有理由,又不怕私底下的报复,想收拾谁就可以收拾谁。

  皇帝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乱搞的话,就会被抨击为暴君昏君。

  如果引得民怨沸腾,有心人一挑拨,那就会改天换日。

  皇帝也并没有那么随心所欲,除了杀点太监奴婢不用理由,不管是杀士大夫,还是杀世家贵族,都得让所谓的天下人无话可说。

  非要当昏君的话,当然是说杀就杀。

  不过,可能就跟胡亥一样,没几年好日子了。

  拿到圣旨之后,李承乾就准备去处理政务了。

  处理政务,他已经习以为常。

  只不过在以前,李世民才是那个最后拍板的存在。

  一旦有点错误,或者李世民觉得错了,那就是最低都是一顿呵骂。

  现在嘛,呵呵哒!

  不过,那个时候的李承乾毕竟稚嫩,有错也在所难免。

  现在的他,目光放眼千年,就算再怎么荒诞不经的批示,也会被历史证明是对的。

  这几天,整个长安依旧在正常运转。

  立正殿里批阅奏疏的地方,已经快要堆积如山。

  李承乾嘴角抽了抽,准备先熬他两个通宵。

  反正他现在身体倍棒,大不了浪费一颗祛病丹,就可以满血复活。

  四个近侍太监,不需要李承乾吩咐,就开始像往常一样。

  一个给他磨墨,一个给他扇扇子,一个给他传阅奏疏,一个给他批阅一些无聊的奏疏。

  天高皇帝远的县令之类,很喜欢写一些无聊的奏疏。

  比如哪年哪月哪日天气如何,或者纯粹就是给皇帝问安。

  这一类的奏疏,皇帝别说批复了,看看都浪费时间。

  但是,又不能禁止官员这样做。

  官员写这种奏疏,就是想显示一下存在感,免得皇帝把自己忘了。

  如果不予理睬,就会渐渐滋生官员天高皇帝远的心思。

  虽然全国各地,每天都有大小事情发生,可分派到每个地方,有些地方几年都不会有什么大事,自然得找点由头来写奏疏。

  这些奏疏,已经由尚书省六部分类过了,甚至已经提出了意见,倒也没那么麻烦。

  李承乾只要认真阅读后批复个已阅,或者附议之类的,就可以发下去执行了。

  只有一些存在争议,或者是重大的事情,才会由皇帝来亲自批复。

  如果皇帝都拿不定主意,就会找相关的重臣私底下商量。

  正所谓小事大会决定,大事小会决定,就是这个道理。

  真要每个奏疏都长篇大论的批复,皇帝别说别睡觉,再搞几个分身都不够用。

  这跟内阁制在内核上其实差距不大,差的只是职权的问题,朱棣也不是凭空创造的内阁。

  只有像朱元璋那种,才会想把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抓到自己手里。

  宁愿让别的官员吃干饭,都不愿让人家多做点事,脑子多少是有点毛病。

  就这样,花了两天时间,李承乾真是不眠不休,把后续送来的也一起处理了。

  回东宫睡了一晚上,李承乾在宫女的服侍下穿戴整齐,准备去开三天前说好的大朝会。

  头冠戴不上这个问题,李承乾索性就不戴了,反正大家都知道。

  要以这个发难的话,就得看他们的嘴炮够不够强了。

  真正的大朝会,长安城九品以上官员,都是需要参加的。

  地点不是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